廚餘再生考察活動

廚餘再生考察活動

editor No Comment
社區起動 考察

香港食物浪費問題嚴重,廚餘佔每日固體廢物量近四成,堆填區不勝負荷。究竟城市廚餘該何去何從?

為解答這些問題,天水圍婦女關注垃圾徵費小組決定在區內開展廚餘考察之旅。收集回來的意見,透過整合,反映給區議會,成為日後推行天水圍廚餘回收時的重要參考。

考察的第一站是輞井農田。

輞井農田佔地約0.07公頃(約7000呎),每月已經消耗兩噸的豆渣、中藥渣、各種新鮮廚餘及園林廢物。天水圍被農田及漁塘包圍,早有發展本地農業以解決廚餘圍城及提供當區就業的優厚條件,加上社區內有不少空置地以及荒廢花槽,如能轉化運用,紓緩城市廚餘問題同時發展社區經濟,不是沒有可能。

輞井農田收集豆渣、中藥渣、新鮮未經煮熟的素食餐廳廚餘,加上枯葉及枯枝,在好氧發酵的環境下,只需數天時間廚餘的味道便會消失。從廚餘變成可以使用的完熟堆肥,整個過程需時約三個月左右。

輞井農田採用了「熱堆肥」的方法。即是讓肥料發酵,過程中溫度會高至攝氏50 – 60度,將害菌殺死,然後再讓真菌,即泥土需要的益菌生長繁殖。當泥土中的微生物的數量及品種增加時,泥土便變得健康,亦會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,長遠令植物更強壯。

第二站則是明愛樂勤學校。

天水圍婦女關注垃圾徵費小組到訪天水圍一間學校,校園內利用了不同角落種植了不同的作物,更見識到各種善用廚餘的魔法,真正化廢為寶!

校園堆肥無難度

學校的天台、通道旁,甚至牆身都種植了不少植物。按照不同的季節,種植時令的作物,美化校園賞心悅目之餘又可食用,更減碳降溫,一舉三得。

學校將每天收集到的校內廚餘放進特製的桶內,只需輕輕噴上「木酢液」,即可去除臭味並加快腐熟過程。透過減少廚餘和氧氣接觸,令有機物進行發酵,這做法稱為「厭氧堆肥」。但因為分解過程較慢,故需要在兩星期後,將半發酵的廚餘搬到大木箱內,進行第二階段「好氧堆肥」的發酵過程。

先將半發酵廚餘一層一層隔著枯葉木槺疊在大木箱內,並每隔幾天翻一翻。這過程是為了利用好氧菌分解有機物,過程中溫度可以升至攝氏60度。經過約一個月的時間,廚餘就發酵完熟,可加入泥土中。

學校除了處理校內的廚餘外,還收集社區豆渣、街市廚餘、枯樹枝葉用作堆肥。以每日處理約15 公斤的廚餘計算,一年下來便減輕了高達5噸多廚餘運往堆填區,同時為校園天台提供有機堆肥,種植出香草和蔬菜瓜果給校內師生享用。

生生不息,互利共存

「魚菜共生」是生物和植物互利共生的系統。原理是利用魚類排到水中的氨與硝化菌結合成硝酸鹽,讓植物根部吸收,而植物根部亦發揮淨化池水的功能,讓淨水再流回魚池。學校利用這個系統,種植了不少作物之餘,亦養活了許多健康的魚兒。

除了養魚種菜,校園亦設置了蚯蚓堆肥箱。蚯蚓可幫助分解廚餘,並成為魚兒的營養美食,加上蚯蚓腸道內含有的微生物對改善土壤有很大益處,蚓糞堆肥同時為校園天台種植區改善土質。

綠色社區齊參與

若果能在其他學校甚至在天水圍社區大大小小的角落推行,綠色自主的社區就近在眼前。天水圍婦女關注垃圾徵費小組將會整合區內廚餘考察活動的的經驗,與天水圍街坊一起倡議區內廚餘處理方案。若你有興趣加入我們,歡迎電郵給我們。